聊城古称东昌,[132] 其名字的由来,大体可分为三种说法。[79]
据传,古时聊地有一条河,城因此而得名。有专家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因为鲁西平原上没有“聊河”或“聊水”存在过。《春秋左传》中记载了许多河流、水系,但不见“聊河“或“聊水”。《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也无关于“聊河”、或“聊水”之记载。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柱》详实地记载了聊城周围的古代河流有河水、王莽河、屯氏河、邓里渠、瓠子河;济水、土河、漯水、鸣犊河、黄沟、郭水、武水等,唯独不见“聊河”或“聊水”。[79] 但支持者认为,聊水即古漯水,亦称漯川、漯河,古黄河下游最大支津,即徒骇河。[80]
但春秋前后在聊城这一区域内,见于文献记载的小国有莘县南的“顾国”“观国”,聊城附近的“郭国”,无有“聊”,“摄”二国之说。这一时期,聊城市区域见于文献记载的城邑很多,不仅有聊、摄、还有阿邑、冠氏邑、高唐、夷仪等等。但都是“城邑”,不是小国。[79]
“聊”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春秋左传》中鲁昭公二十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晏子在力谏齐景公减轻苛征杂税时说:“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史记》中关于聊城的记载有多处,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刘传》中关于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经过,《史记·高祖本记》中有“张春渡河击聊城”之语。总之,“聊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以“城邑”出现的。[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