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黄岛区境属齐琅琊、安陵邑。
战国初期,境域南部沿海一带先后属吴、越、楚。战国后期,境域全部属齐,设有琅琊、安陵邑。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郭置县,今境域北部属黔陬县,南部属琅琊县。
西汉初期,沿秦制设琅琊郡,境域属之。吕后七年(前181年),改郡为国。文帝三年(前177年),除国复郡。王莽天凤元年(14年),改为填夷郡,不久复旧名。此间境内曾置琅琊县、柜县、祝兹侯国。
东汉时期,区境北部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黔陬县,南部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琅琊县。
魏晋时期,区境北部属青州城阳郡黔陬县,南部属青州城阳郡(后为徐州东莞郡)诸县、东武两县。
南北朝时期,刘宋时区境北部属青州高密黔陬,南部先后属徐州东莞郡诸县和青州平昌郡琅琊县。北魏时期,北部属胶州高密郡黔陬县,南部先后属胶州高密郡(后为青州东莞郡)诸县、东武。
隋朝时期,区境属青州高密郡黔陬、胶西、东武、诸县等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置丰泉县。大业三年(607年),改为琅琊县。
唐朝初期,裁琅琊入诸城,裁胶西入高密,区境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高密和诸城两县。
宋朝时期,属京东东路密州诸城、胶西两县。
金朝时期,属山东东路密州诸城、胶西两县。
元朝时期,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胶西县和密州诸城县。
明朝时期,属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和莱州府胶州。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置灵山卫,今区境沿海一带属灵山卫。
清朝时期,属山东青州府诸城和莱州府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灵山卫,卫地入胶州、诸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黄岛、薛家岛、红石崖和灵山岛划入德胶澳租借地,境内其他地方仍属胶州、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