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由"诗""礼""传家"三要素构成:"诗"特指儒家典籍《诗经》,"礼"涵盖《周礼》《仪礼》《礼记》构成的礼经体系[1] 。其核心语义强调通过研习儒家经典典籍,将礼义道德作为家族代际传承的核心内容。元代柯丹丘在《荆钗记·会讲》中首次将"诗礼"与"传家"组合使用,形成"诗礼传家忝儒裔"的固定表达,奠定了成语的文献基础。
在传统家族教育中,"诗礼传家"具体表现为:家族成员需系统研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孔府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幼年时期的私塾教育即包含《论语》《孟子》等典籍的研习。日常行为需恪守孔府'礼门义路家规矩'要求族人严格遵循祭祀流程、饮食简朴、着装得体等礼仪制度[2] 。这种传承模式在元代《荆钗记·会讲》、清代《古本戏曲丛刊》等历史文献中均有印证。
20世纪文学创作中,该成语呈现两种典型用法:茅盾在《子夜》中以"诗礼传家"描述封建地主冯云卿家族,突显其守旧的文化特征。2012年新加坡华文小说通过"诗礼传家"牌匾的拟人化视角,揭示年轻一代将传统文化符号异化为商业装饰品的现象,形成新旧价值观的戏剧冲突。此类文学化运用扩展了成语的表意边界,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焦虑的隐喻载体。
当代典籍整理项目赋予该成语新的诠释维度:《中国方志中语言资料集成》系统整理明代至民国语言文献,为研究儒家道德传播提供实证材料。《明清戏曲序跋纂笺》通过梳理戏曲艺术与儒家价值观的互动关系,揭示'诗礼'传承的多样化路径。这些学术成果表明,"诗礼传家"的文化实践已突破单一的家庭场域,向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