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为智能卡的一种常见称呼,有以下一些智能卡被称为一卡通:
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组织发行的一种国内通用电子票证,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小额支付。
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是中国交通运输部负责组织发行的一种国内通用电子票证,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小额支付。
一卡通 (台湾):是台湾一卡通票证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一种电子票证。
一卡通 (招商银行):是招商银行的一种银行借记卡。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CITY CARD 城市卡、京津一卡通:是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及天津城市一卡通有限公司在北京及天津发行的几种交通票证(前两者为各别发行,后者为联合发行)。
交通卡:是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一种交通票证。
此外,“一卡通”还常被一些网站用作充值卡的名称,如骏网一卡通、网易充值一卡通等等。在中国的一些大学内,亦有使用“一卡通”作为校园内通行的电子钱包的称呼。[1]
智能卡(英语:Smart card或IC Card),又称智慧卡、聪明卡、集成电路卡及IC卡,是指粘贴或嵌有集成电路芯片的一种便携式卡片塑料。卡片包含了微处理器、I/O接口及存储器,提供了数据的运算、访问控制及存储功能,卡片的大小、接点定义目前是由ISO规范统一,主要规范在ISO7810中。常见的有电话IC卡、身份IC卡,以及一些交通票证和存储卡。[1]
智能卡是一种外形与信用卡一样,卡上含有一个匹配ISO标准的集成电路芯片卡片,又称“集成电路卡”、智能卡,英文名称“Integrated Circuit Card”或“Smart card”,是法国人罗兰·莫雷诺于1974年发明的,将具有存储加密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芯片模块封装于和信用卡尺寸一样大小的塑料片基中,便构成了IC卡。法国布尔计算机公司于1976年首先制成IC卡产品,并开始应用在各个领域。[1]
2022年9月,《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2]
基片:ABS、PVC、PET、PC、多为聚氯乙烯材质,也有塑料或是纸制
接触面:金属材质,一般为铜制薄片,集成电路的输入输出端链接到大的接触面上,这样便于读写器的操作,大的接触面也有助于延长卡片使用寿命;触点一般有8个(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4和C8设计为将来保留用),但由于历史原因有的智能卡设计成6个触点(C1 C2 C3 C5 C6 C7)。另外,C6原来设计为对EEPROM供电,但因后来EEPROM所需的程序电压(Programming Voltage)由芯片内直接控制,所以C6通常也就不再使用了。
集成芯片:通常非常薄,在0.5mm以内,直径大约1/4厘米,一般成圆形,方形的也有,内部芯片一般有CPU、RAM、ROM、EPR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