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期间,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该理念[4] 。当时该村正经历发展模式转型,从石灰石开采转向生态旅游开发[1] ,这一实践经验成为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理论突破将生态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体系,确立环境质量的经济量化路径[3] 。
初期侧重生态保护重要性认知:"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3] ;中期形成辩证观:"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 ;成熟期达成价值转化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其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容[4] ,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3] 。
在浙江安吉余村,2005年后关停矿山恢复植被,发展民宿经济使村民人均收入增长超6倍[1] 。黑龙江省2023-2024年通过冰雪旅游实现"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7%。国家层面推动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工程,截止2025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8亿亩[2] 。
2015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强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2] ,2020年设立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3]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1-2025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2个百分点[1] ,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9%[2] 。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2017年起在内蒙古等试点地区实施[3] 。
该理念写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1] 。2022年全球环境基金将其列为可持续发展经典案例[2] ,2024年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推广生态补偿机制时引用该理论框架[3] 。截至2025年,已有38个国家与中国签订生态合作备忘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