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许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业务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1] 。
条形码自动识别系统由条形码标签、条形码生成设备、条形码识读器和计算机组成[2] 。
条形码技术(barcode technology,BCT)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为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而设计的,它是实现快速、准确而可靠地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物流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条形码是由一组规则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符号,用于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技术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这些条形码符号来实现机器的自动识别,并快速、准确地把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达到自动管理的目的。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标准符号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编码规则、印刷技术和应用系统设计5个部分[3] 。
1948年,伯纳德·塞尔沃还是费城煤气科技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一次,他无意中听到当地一家连锁超市的总裁恳请院长发明一种可以在收银台处自动记录商品销售的方法。院长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但塞尔沃和他的朋友,同样也是研究生同学的约瑟夫·伍德兰德决心尝试一番,并且相信这会让他们发大财[4] 。
首先,塞尔沃想到可以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墨绘图形发光的办法来实现。问题是颜料太贵、不稳定且易涂污。接下来,他试着创造一套用来标识的盲点系统。但在将盲点系统标注进货物时困难重重,且经常损害货物[4] 。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塞尔沃决定用莫尔斯电码,这是一套由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的由点和线组成的符号系统。不久,塞尔沃想到可以将莫尔斯电码中的点线设置成粗细不一的条纹。这个想法后来成了各种条码的最基本构想[4] 。
伍德兰德设计可以读取和记录条形码的机器。他想借鉴好莱坞李·德福雷斯特发明的早期用于电影中的声音追踪的系统。德福雷斯在胶片的边缘上画上明暗相间的图案,放映时,放映机射出一条光线,透过这些图案照在一个特制的接收器上,这个接收器可以将光束转化为电流,这种电流可以转换为声音。这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但事实证明,这对伍德兰德的实验并不实用。照射的光线太弱,照穿条形码后的光线不能作用于接收器,不能产生跟穿过半透明胶片的光线一样的效果[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