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源头来看,香港原居民大部分为客家人[7] 和围头人[8] ,由于香港本来就是广东省宝安县境内的渔村,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割让了香港的主权,英语成了香港政府的官方语言,英语在香港政府官方还是担当着重要角色。港英政府时期,特别是处理北部山区“新界”问题时,港英当局为了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让侵占香港前就居住那遍土地和村落的的人们,享有“原居民”的待遇,所有“原居民”及后代的男丁可拥有“丁屋”的土地分配权。 1841年香港开埠前各方言大致分布
一直至1840年以前的香港居民,基本仍是本地、客家、福佬三鼎足的局势。本地人在宋代开始便陆续从广东,广西和江西等地来到新界,开垦耕种[8] ,在沿海、岛屿定居捕捞;客家人在九龙、新界等地、台地定居种植。[5]
狭义的“原居民”是指1898年以前便在新界定居的华人,主要牵涉两个陆上方言团体、两个海上方言团体,另外还有人数极少的“平婆话”(属于客家话,使用于元朗南部的几个乡村)和大鹏话(过去曾经在东平洲使用,现在还有部份已经迁居到大埔或市区的老人会说),总数有六种之多﹗ 第一个原居民团体说的方言称为围头话。他们在宋代开始便陆续从广东、广西和江西等地来到新界,开垦耕种。主要的姓氏有邓、文、侯、 廖、彭,又称为五大家族,田产遍布元朗、上水、粉岭、大埔、沙田的肥沃平原、河谷。顾名思义 ,新界本地话的特点和东莞、宝安的特点相当接近,跟广州话也勉强可以相通。[8] 围头话同时通行于新界彭氏、文氏等宗族内,成为十九世纪中叶前香港陆上居民的主流语言。[9] 共2张 香港原居民围头人
香港原本是一个小渔村,也是以客家话与围头话[8] 为主,后来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主要靠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的移民,因此深受广府文化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演变,香港基本都说广府话,而且其语音与广州话基本相同。[6]
“香港人”在中文和英文上没有法律定义;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拥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人,或指居住香港有若干时日的人,甚至是单纯在香港生活的人。
一般人普遍认为香港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式,以及其处事态度,又融合了西方的批判与创新文化。同样地,传统的宗教仪式、生活习俗及其他民间信仰,如祭祀祖先及风水,在中国香港的教育普及程度都比在中国内地高。香港人也制造出独特的香港流行文化,香港粤语歌、香港电影、香港TVB的电视剧在东亚地区都有很高影响力。
香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现代化大都市,是一代又一代香港同胞打拼出来的。香港同胞所拥有的爱国爱港、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灵活应变的精神,是香港成功的关键所在。要特别指出的是,香港同胞一直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从未忘记。香港同胞不仅完全有能力、有智慧把香港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而且能够继续在国家发展乃至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1] 共2张 香港舞醒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