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一夫多妻”制[2]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夫多妻制也在父系社会/男权社会中广泛存在。关于一夫多妻制的形成原因与假说较多,较为常见的原因如下:
私有财产与男权社会:在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下,由于私有制的发展与男权的伸张,统治者(如奴隶主、帝王)的妻妾数目庞大,女性从母系氏族时期的统治地位沦落为被奴役地位。
部落战争与女奴增加:具体表现为战争中战败方的女性成为战胜方男性的妻妾。
转房制与娣媵(yìng)制的影响:转房制规定,丈夫早逝,其妻不能外嫁而只能转嫁给逝者的胞兄弟、堂兄弟乃至逝者的父、叔、伯,如此,原本只有一妻者成为拥有多妻者。娣媵制指一女性出嫁,其姊妹皆跟随嫁给同一男子的制度,春秋时期娣媵制风行,也助长了多妻现象。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与财产。若女性彻底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财产,而男性之间的贫富差距比较大,则经济社会地位高的男性就可能有多妻,经济社会低的男性可能有一妻或单身,从而表现为多名女性与一名经济社会地位较高或财富较多的男性结为配偶的可能性增加;并且,一夫多妻制下的女性生育孩子的平均数目比一夫一妻制下的妇女相对少[3] 。[1]
尽管对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制的起源时间颇有争议,即许多国家或地区一夫多妻制早于一夫一妻制,也有部分国家或地区一夫一妻制早于一夫多妻制,还有部分国家或地区两种制度在同一时期内的不同文明中并存。
但我们考虑到一夫一妻制作为广泛存在的现代婚姻制度,相较于一夫多妻制而言,整体上代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进程,并暗含了更多对于性与生殖健康保护的诉求。因此,在撰写此词条时,此部分描述为“一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演变”。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下:
基督教文明等文明形式的传播:一夫多妻制广泛存在于人类早期文明的父权社会中,随着以一夫一妻制为合法婚姻家庭形式的基督教文明或其他文明的广泛传播,一夫一妻制逐渐取代各地传统文化中的一夫多妻制。诸如,中世纪以来,欧洲各地在基督教文明影响下开始奉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是并不严格禁止男性与合法配偶之外的女性有情人关系甚至生育后代。
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与性别平等意识的推进。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立法的进步。
中国
中国古代的“娣媵制”、“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夫多妻多妾制”都属于广义上的一夫多妻制范畴。
娣媵制是中国先秦时代贵族婚姻中特有的制度,此后不再广泛实施,但在先秦和汉代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如《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意思是一国诸侯取另一国诸侯之女为妻,另外两国各送一女子随嫁,称为“媵”;此三女又各自带着侄、姊从嫁,为妾;由此形成“一聘九女”的局面,其中女性的地位次序为妻、媵、妾[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