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是对论文中的词语、内容或引文的出处所做的说明。
从注释的内容来看有四种:
①是对读者难以理解的名词、概念、人物、事件、事物所做的注释。
②是引用了他人原著中的一段话或者一个完整的句子时,属于直接引用,引文须加引号。其中引用一个或数个完整段落时,可以另起一行书写这些段落,其字体要与正文字体有别,这时不须加引号,但引用的段落要左空两格,引文的出处可以直接标注在段落后面,
③是作者不用原原本本地引用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了他人的某个观点或材料,属于间接引用,这时就不必加引号。
④是引文和作者的语言融为一体,连成一气。这事实上是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组合,直接引用的部分仍然须用引号。
从注释的项目来看,要以此注明下面七项:
①阿拉伯数码序号,一般用“①②③”的编号方式;
②作者,要写全称或通用的简称;
③篇(著)名,一定要和原作的标题完全一样;
④版次;
⑤出版单位;
⑥年、月、日;
⑦卷(期)数和页码,如果正文是用中文写的,一般不能使用“P某某”的形式。
从注释的位置和形式来看,有三种:
①夹注,即在引文过程中,边引边注,注释的内容要放在小括号中。
②脚注,即在本页页下作注。长篇专著多用脚注,读者可边读边看引文出处,一页内的所有注释项目分别编流水号。
③尾注,即在全文末尾附上注释。作尾注时,要把全文的引文从头到尾,统一编排大流水号。
脚注、尾注是由引用和注解两个部分构成的,在引用部分结束的位置上加上阿拉伯数字序号,要上标;注解部分的序号一定要和引用部分的序号一致。
夹注、脚注、尾注三种形式到底采用哪一种,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选定。通常说来,引文注释要求不是很严格的文章,常用夹注的形式;篇幅比较短、引文比较少的文章常用尾注的形式;篇幅比较长或者引文比较多的文章或专著应该选用脚注的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中,只能采用一种注释方法。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这是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曾经借鉴、引用过的重要文章和著作。论文写好后,要将参考文献编辑目录,附在论文后边。
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说明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了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在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工作或研究成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既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与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