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弹(Cased Telescoped Ammunition)也称嵌入式弹药或套筒式弹药。正如埋头的含义一样,埋头弹药的弹丸是装在药筒的发射药里的,这是它在外形上的区别。由于采用了圆筒状装药,因此它的体积更小,便于存放,节省了弹药储存空间,可提高携弹量;药筒形状简单整齐,简化了供弹机的设计;有利于采用旋转闭锁的结构,从而缩小了火炮系统的总体尺寸,提高了射速,特别是可以在原有火炮尺寸条件下,改装较大口径火炮系统,提高了战车威力。
埋头弹通常采用两极点火,底火被击发后,辅助发射药燃烧并将弹丸推离药筒,推入弹膛;弹丸脱离药筒后,辅助发射药火焰随即引燃主装药,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推动弹丸高速飞离身管。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空军想让航炮和机枪的弹药小一些、轻一些,首次提出了埋头弹药的概念,80年代,美国陆军为了提高步兵战车的火力,开始探索射程更远,穿甲力更强,杀伤力更大的车载自动炮。经过对30~50毫米各种口径火炮及其弹药效能的综合分析,提出了45毫米脱壳穿甲弹研究计划,进一步推动了埋头弹技术的发展,虽然美国在埋头弹药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在面临技术和预算困难的情况下,暂时搁置了对埋头弹的研制。然而面对美国在埋头弹药研究的停滞,欧洲并没有退缩。1994年英法两国决定对埋头弹药技术揭开展国际合作研制。其任务就是寻求埋头弹药的开发与工业化生产,并确定了欧洲在此火炮及弹药技术领域里的领先地位。
英法两国在对未来装甲目标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后认为:由于轻型装甲车采用了主动和爆炸反应装甲,若要摧毁1500米以上的此类目标,火炮口径应达到40~45毫米。CTAI公司从最初提出的7种45毫米火炮方案中选出2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通用CT2000式45毫米埋头弹火炮结构。该炮采用80倍口径身管,携弹150发。1996年进行了演示试验,结果表明其发射的尾翼脱壳穿甲弹可以穿透150毫米厚的轧制均质装甲,射弹60发/分钟的时候取得了0.25密位的弹着散布。
虽然CTAI公司认为45毫米是对付轻型装甲车辆的最佳口径,但通盘考虑其他因数后,决定重新研制40毫米口径埋头弹武器系统。1998年CT2000式40毫米埋头弹武器系统首门样炮进行了射击试验。1999年年底,该系统安装在美国“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上成功进行了一系列无人射击试验,发射了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通用曳光弹。
CT2000式40毫米CTWS采用70倍口径长身管、回转式弹膛结构、通过耳轴以90度供弹。由于埋头弹结构的特殊,弹舱中的待发弹无需通过弹链连接,而是直接散装排列在其中。火炮的左右耳轴上开有通孔,输弹时弹膛向右旋转90度,埋头弹通过供弹机从右耳轴被推入弹膛,随后弹膛回转与弹膛成直线。击发后,火炮后坐并复进,弹膛重新回到装填位置,供弹机推入下一发弹,同时上一发弹的空药筒被从左耳轴通孔顶出。火炮射速可达200发/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