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五说是中国古史分期研究中形成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1] :
三论:以郭沫若、吴大琨、白寿彝、林甘泉为代表的战国封建论;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论;以尚钺、王仲荦、日知(林志纯)、何兹全为代表的魏晋封建论
五说:东汉封建说、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1]
战国封建论:以郭沫若、吴大琨、白寿彝、林甘泉为代表[1]
西周封建论: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为代表[1]
魏晋封建论:以尚钺、王仲荦、日知(林志纯)、何兹全为代表[1]
东汉封建说:周谷城、郑昌淦[1]
春秋封建说:李亚农、唐兰、祝瑞开[1]
秦统一封建说:黄子通、夏甄陶、金景芳[1]
西汉封建说:侯外庐、赵钖元[1]
东晋封建说:梁作干[1]
三论五说的各学派均认同中国存在奴隶社会阶段,其中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论最具代表性。自1979年以来,以黄现璠、张广志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中国未经历奴隶社会阶段,对此前的学术主张形成挑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