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达状态的核心判定包含三项定量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975美元(1971年标准)、制造业占GDP比重不超过10%、成年人口识字率未达20%。该分类最初涵盖24个国家,体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类发展指数的双重滞后[1] [2] 。
保罗•巴兰在《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提出:发达国家通过掠夺经济剩余导致不发达国家落后。该理论强调外部剥削机制,但被指出忽视本土社会结构因素[3] 。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不发达状态根植于传统生产方式制约与资本主义体系剥削的双重作用[5] 。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显示,不发达状态具有双重动态性: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实现阶段性突破(如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4] ;另一方面在与发达国家参照中呈现相对性特征[5] 。根本解决路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系统性改革措施[4] 。
钱乘旦研究指出:在资本主义出现前,东方发达与西方不发达是历史常态。亚洲曾长期在农业、商业和文化等方面领先于世界,西欧因文明的两大载体——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未能有机结合而发展不充分。现代化进程中,这种格局被打破并形成新的发展张力,亚洲正通过复兴传统文明实现再崛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