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史记·酷吏列传》:“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瞻,何暇论绳墨之外乎?”[1] 近义词:无所作为,反义词:大有作为。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2]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一章:“我早就这样想: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地去死。”
秦牧《<长河浪花集>序》:“几十年来,虽然不能够说完全碌碌无为,但是回忆起进城之前,见到那些老战士时心里曾经涌起的感情,见到第一面五星红旗时心里曾经涌起的感情,却不禁有愧疚之感。”[3]
蒋和森《风萧萧》:“看你威仪不减当年,比从前更加发福了,哪像我这样碌碌无为,不过马齿徒增罢了。”[4]
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这几年,我们很多时间都在碌碌无为中过去了,以后我们建立起家庭学习制度,你当我的老师,教我数理化[4]
碌碌无为—碌碌无能。[4]
碌碌无能:表示平庸,没有才能(能:才能)。(结构)状中式;碌碌无能(功能)谓词性(色彩)多含贬义。【辨析】 两者结构、功能、色彩相同,意义相近,差别在于:“碌碌无为”偏重在“没有作为”,“碌碌无能”偏重在“缺乏才能”。[4]
碌碌无为—庸庸碌碌。[5]
庸庸碌碌:形容平平庸庸,没有志气,没有作为。【辨析】过这两个成语都有"平平庸庸,没有作为"的意思,常可通用,都有贬义。但二者也有些区别∶"庸庸碌碌"是联合结构,侧重于形容"为人平庸无能","碌碌无为"是偏正结构,侧重于形容"平平庸庸而无作为"。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