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到6000年先秦时期的蚝岗贝丘遗址、企石万福庵遗址。[6] 春秋战国时期,东莞属“百粤”地。[9]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10]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莞属南海郡,县境西南属番禺县地,东北属博罗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11]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县,隶属于东官郡。[7]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改东官郡为东莞郡,东莞由此得名。[79]
唐至德二年九月(757年),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县治从芜城(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移至到涌(今莞城街道)[7] 。
唐代东莞县治图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东莞县的香山镇被分出,立为香山县(今中山市)。[7] 宋代,东莞制盐业鼎盛。是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盐场、盐栅最密集的地区之一。[10]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东莞置南海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以宝安县故址立东莞守御千户所,在大鹏岭立大鹏守御千户所,并隶南海卫。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守御千户所、大鹏守御千户所析出新安县(今深圳市)。[80]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在东莞虎门海滩进行了虎门销烟,销毁了收缴来的全部鸦片19178箱、2119袋,共1188127公斤。[12] 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虎门成为主要战场。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琦善与英国代表义律订《穿鼻草约》,承诺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二月,清朝廷派奕山为靖逆将军来广州。初五日(25日),英军攻陷横档、虎门等炮台,关天培战死。二十三年(1843年)八月十五日,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于东莞虎门签订了《虎门条约》。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攻打攻东莞,千总邓安邦率领团练英勇抗击,保卫莞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割占香港后,妄图扩大新界区,东莞各地组织志愿民军及群众,将英军驱赶回深圳河以南。[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