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出处
“以史为鉴”的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诗经·大雅·荡》则明确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
晋·葛洪《抱朴子》指出,“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
唐太宗将史书的功能明定为“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为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有资于治道”。
欧阳修等人所编《新唐书》指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