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社会意识集合,其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包含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要素(如民本思想),也存在阻碍发展的保守成分[3] 。在形态特征上,它们往往通过民族精神、文化思潮等隐性方式,间接影响艺术创作(如欧洲浪漫主义音乐)[2] 和政治实践(如‘大一统’治理体系)[4] 。
2023年提出的公众社会科学(Citizen Social Science)尝试突破传统研究范式,通过公众参与重构知识生产的权利结构,改变“谁研究、谁受益”的传统认知[1] 。历史研究领域则主张突破概念史框架,例如通过分析“统治与治理”虚实结合的实践逻辑,揭示传统政治观念的内在运作机制[4] 。
政治领域中国传统核心观念如“天下”“大一统”在当代仍具研究价值,其与政治实践的互动关系需结合历史情境理解[4]。
文化领域音乐创作中的传统观念体现为民族精神与文化思潮的双重作用,如德奥交响乐的辩证思维与中国古代礼乐制度[2]。
社会发展截至2021年,“以人为本”“协和万邦”等传统观念通过创造性转化,在抗疫实践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展现新内涵[5]。
传统观念的革新面临多重阻碍:学术评价体系偏好短期成果、社会资金支持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制约研究进展[1] 。对此,研究者提出需结合时代精神,通过新思维破除旧观念束缚,例如将‘天人合一’理念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依据[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