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远祖歌》由杨保愿整理,侗语名称《嘎茫莽道时嘉》,发表于<民族文学>2009年6期。《侗族远祖歌》是侗族的一部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的创世史诗。作品叙说创世女神萨天巴开天辟地生天地、育万物的业绩,以及众神创世间万物、洪水滔天后姜良姜妹重新繁衍人类的故事。
侗族没有民族文字与书面史书,她的口传神话、史诗,曲折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尤其史前史是侗族口碑相传的、诗体的《三皇本纪》、《五帝本纪》。《侗族远祖歌》在艺术上是较有特色的。侗族古代口头文学家们塑造萨天巴的艺术形象时,着重刻划了她的“母性”。当她按照自己的模样用白泥造人不成后,外出寻找造人的模样,发现四个萨狁,便进一步考察她们是否足以托付重任。
《侗族远祖歌》分为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两大部分。创世史诗部分反映了侗族的母系社会,叙唱萨天巴生天地、育人类万物,及其神子神女神孙们造石斧、火镰、船、箭……;一直唱到洪水后姜良姜妹重新繁育人类。广西三江独洞寨,为萨神安殿后,全寨共养一羊,它每天轮流上各家木楼,各家敬称之为“萨”,供以糯饭,供养十多年,去世后葬于祖坟之山。以此民俗例证,可对史诗作进一步探索。
英雄史诗部分,从王素率族众南迁唱起,叔唱了一代代民族领袖率族众抗击外来之敌,与率族众不断地迁徙。族众选王素为族长,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这反映了人的觉醒,母权的衰落,父权的兴起。侗族神话中的王素南迁,其社会历史意义,实不亚于汉族先民的夏启迁大夏,商汤迁亳,周古公直父迁歧山周原,既反映了侗族先民的民族大迁徙,也反映了侗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父权社会的开始。
歌、舞、乐相结合。既唱诵史诗,又奏牛角号、海螺号、萨巴号、弦乐器、锣、鼓、钹等,还戴起面具跳舞,唱到什么神便戴什么神的面具跳什么神的舞蹈。面具共有几百个,平时装五六箩,悬吊在祖祠两厢。每当大祭之年,唱诵全本时,开头三天,唱舞最原始部分,只男人参加祭礼,巫祭师们戴起萨天巴、乌闷、嫡嫡、姜夫、马王……等神们的面具,裸体唱诵舞蹈。
各种歌体相结合。史诗中有押“盘龙韵”的,也有押“连环韵”,或内韵、中韵,外韵“三押韵”的。
唱与诵相结合。整个史诗的演出,有唱、有念、有舞、有乐,穿插着祭祀仪式。大祭之年唱全本,三十天,连续剧式的大型音乐舞蹈诗;中祭之年七至十天,小祭之年一至三天,只唱选段,一般从姜良姜妹唱起。一般侗歌中多自称“张良张妹的子孙”,而较少自称“萨天巴或松恩松桑的子孙”,也许与小祭只唱选段有关。史诗对于各位女神、男神,人化了的神与神化了的人,都有恰如其份的叙唱。如天地分开天篷乱飘时,史诗描绘此时的姜夫,淋漓尽致。
《嘎茫莽道时嘉》有两种子抄本:正本,用绵纸毛笔抄写,用汉字标侗音,抄后用桐油油过,折叠式,共厚约二尺,分四卷,共一大包,悬挂于祖祠祭坛神龛之中。神龛无神像,抄本居中悬挂替代了诸神的塑像,有布幔遮护。祭祖时,举行请神仪式后才启用正本,照本演唱。副本,用纱纸抄写,装订成一册,厚约一寸五分。巫祭师用以练唱与授徒,翻阅前也要做简易的请神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