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受""之""无""愧"四字构成复合结构:"受"指接受、承受,"之"为虚词表承接,"无"即没有,"愧"表羞愧。整体传达接受荣誉时内心坦然的语义范畴,适用于个人因正当理由获得应有奖励的场景。与"当之无愧"相比,虽核心语义相近但重心不同——前者强调接受者的心理状态,后者侧重奖励的匹配程度[1] 。
该成语书面记载可溯源至1979年陶菊隐的历史小说《袁世凯演义》,原文通过"这个督办名义,受之无愧"展现人物接受官职时的坦然心态[1] 。明代李东阳《米元章拜石图》诗作中"石也受之无愧色"的表述,虽未完整使用成语,但已包含"受""无愧"的核心要素。部分典籍如《晋书·列传三十传论》中类似语义的论述,为成语的演化提供了文化语境。
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三点:其一,使用场景限于正式奖励或荣誉授予,如'年度贡献奖他受之无愧';其二,接受者需确有对应功绩,避免滥用导致语义弱化;其三,中性色彩要求语境中需有客观依据支撑,如'按考核标准,晋升总监她受之无愧'[1] 。错误案例可见某科技奖项评选中,评委会特别说明'获奖者须提供实证材料,确保当之无愧'。
与"当之无愧"构成近义关系,但存在细微差异:"当之无愧"侧重奖励与资质的匹配度,"受之无愧"强调接受者的心理认同[1] 。例如在荣誉称号授予时,"他的贡献当之无愧"侧重客观评价,"他接受称号时受之无愧"则突出主观心态。与'实至名归'相比,后者更强调结果产生的必然性,而本成语聚焦接受环节的心理状态。
"受之有愧"构成直接反义,如颁奖典礼常见"厚爱受之有愧"的谦辞。在明代文献中,可见'平生两膝不识地,石也受之无愧色'的典型用例。与'愧不敢当'相比,后者语气更显谦卑,通常用于婉拒超出预期的赞誉,而本成语的反义用法多出现在荣誉授予场景[1] 。
传统礼教文化中,该成语常与'施恩望报'观念形成对照。如《词语数字解析》通过'一饭千金'典故强调:当施恩者接受回报时应保持谦逊态度。这种文化心理在当代演变为获奖感言的固定范式——获奖者既需展现"受之无愧"的自信,又要避免显得傲慢,常采用"这份荣誉受之无愧,更觉责任重大"的平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