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中国橡胶协会技术经济研讨会上,一位仪态优雅的学者正在向与会的专家教授们侃侃而谈,不时博得阵阵掌声。他就是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柏源先生。
走进课堂,他是一位学生敬仰的教授,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培育了成百上千的机械领域精英;走进实验室,他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十几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级奖励几十次;走进企业,他又是一个资本家,他把它的科研成果不断推向市场,先后创造经济效益几千万元。
学生敬仰的教授
走进课堂,他是学生敬仰的教授,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培育了成百上千的高分子加工机械领域的精英。吕柏源教授在青岛科技大学任教以来,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与治学严谨的作风赢得了很高的赞誉。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吕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令人尊敬、待人可亲的长者。说到治学严谨,他的研究生告诉我们,每到要写他的论文时,心里总是很紧张,因为吕老师对他们的论文要求总是特别高,不论从论文的选题上,还是从语言的遣词造句上,对每一个环节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要返工。说到让人尊敬,他的研究生设计的每一台机器的图纸都有好几百张,吕老师总是对每个数据、每一条线进行检查,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每一张图纸上都画满了红红的批改意见。吕老师要求学生在做每一张图纸的时候,不仅要在数据上具有科学性,还要在形式上具有美感。
教学的投入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吕教授特别注重对教学的投入,他对指导的每一位研究生基本上都要拿出三万元到五万元的科研经费来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并自筹上百万元经费装备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由于他的精心指导和创造的良好研究条件,使他所指导的研究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些论文都有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并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从1992年以来,他指导的研究生已有5人次获国家专利;他指导的博士生,由于在密炼机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已在全国各地成为业界的精英。
体化的开拓者
1985年,吕柏源就任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时年43岁的他面对自己的新岗位,反复地思考,高校科技工作应该走向何方?高校科技工作如何面对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尚在萌芽之中时,科技工作面向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学老师的天职是教学科研,怎能去经商,整天和企业打交道?
善于创新的吕柏源以行动回应质疑。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温控装置推向了企业,这一尝试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已为全国提供了200余台热水循环温控装置,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多年来,他带领他的同事们成功地探索出了高校科研“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模式。吕柏源教授善于从企业中寻找课题和研究项目,在对橡胶轮胎工厂的考察中,他发现轮胎定型硫化机钢材耗量太大,每台高达6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