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层面:'啼'指哭泣,'皆非'表示都不是,整体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状态。现代释义聚焦于行为主体面对矛盾场景时的尴尬反应[2] 。
该成语可追溯至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所载乐昌公主诗句'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反映南北朝时期政治联姻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原典故中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的故事背景,为成语注入了历史人文内涵[1] [2] 。
作为主谓式结构,在句子中可承担:
谓语成分:描述主体的复杂状态(如"此事令人啼笑皆非")
状语成分:修饰动作发生时的情感背景(如"啼笑皆非地看着对方")
补语成分:补充说明事件引发的后续反应。
文学创作中,沙汀《烦恼》通过"刘久发啼笑皆非地站起来了"刻画人物在突发状况下的窘迫。现代生活中常见于描述文化冲突场景,如'外国游客用筷子夹不起汤圆时啼笑皆非的表情'[1] [2] 。
近义链条:核心近义词'哭笑不得'侧重情感矛盾,'狼狈不堪'强调行为失态[2]
反义体系:'镇定自若'体现情绪控制,与成语的尴尬语义形成对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