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菌游动孢子囊的囊盖呈圆形或椭圆形,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类[2] :
内生囊盖形成于孢子囊壁内侧,萌发时囊盖整体脱落
外生囊盖通过孢子囊壁局部增厚形成,释放时沿预存裂纹分离
单毛菌目(Monoblepharidales)的游动孢子囊具有典型囊盖结构,孢子通过囊盖开裂后产生的孔洞逸出,如内生集壶菌的孢子释放过程[2] 。根肿菌纲休眠孢子囊萌发时囊盖打开,释放具双鞭毛的游动孢子。
囊盖特征作为壶菌纲目划分的核心指标:
具囊盖类群:包含单毛菌目、壶菌目下的三科(壶菌科、大壶菌科等)
无囊盖类群:涵盖六个科,如丝壶菌目孢子囊通过逸出管释放孢子[1][2]
节壶菌属(Physoderma)的休眠孢子萌发时转化为带囊盖的游动孢子囊,而尾囊壶菌属(Urophlyctit)休眠孢子囊直接通过开盖释放孢子[2] 。
子囊囊盖由双壁结构中的内壁发育形成,顶生或侧生形态差异显著[3] :
盘菌纲子囊顶端形成钟罩状囊盖,释放时受液压作用弹射
炭角菌属子囊顶环具0.07-0.17μm小型壁泡囊和0.12-0.45μm大型壁泡囊,成熟后形成肥厚顶垫[3]
成熟子囊的囊盖直径通常为2-5μm,孢子释放后顶垫消失而外壁保持完整。部分类群的囊盖具有碘染色阳性反应,此为分目依据[3] 。
囊盖特征直接影响子囊菌的分类层级:
盘菌目(Pezizales)子囊具顶生囊盖,分布涵盖腐生菌(如羊肚菌)与植物共生菌
无囊盖子囊通过纵裂缝或小孔道被动释放孢子,多见于核菌纲类群
冬虫夏草等药用真菌的子囊具有囊盖结构,孢子喷射高度可达10-30巴[3] 。具囊盖子囊菌多分布于温带湿润环境,其孢子主动释放机制提高传播效率。
双壁子囊的内壁弹性模量达50-80MPa,囊盖开启时产生的瞬间压力最高达30巴,推动孢子以4-6m/s初速弹射[3] 。该力学性能与囊盖厚度(0.2-0.8μm)及内壁多糖组分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