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将怨恨情绪长期埋藏于内心,并在适当时机采取报复行为。该语义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情感持续性(怨恨的长期积压)、行为隐匿性(不公开表露仇恨)和报复预谋性(等待时机实施报复)。与"耿耿于怀"相比,该成语更强调报复意图的主动性[1] 。
最早书面记载见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回:"知县听玉姐说了一会,叫:'皮氏,想你见那男子弃旧迎新,你怀恨在心,药死亲夫,此情理或有之'"。清代天花才子《快心编初集》第五回亦有应用:"丁公子因此怀恨在心",显示该成语在明清文学中的稳定使用。
结构特征:属于补充式成语,前两字"怀恨"为动作主体,后两字"在心"补充说明动作状态
语法功能:主要作谓语成分,如"他对这件事始终怀恨在心"[1]
语言变体:繁体写作"懷恨在心",注音为ㄏㄨㄞˊㄏㄣˋㄗㄞˋ ㄒ一ㄣ
跨语言对应:
英语:hold a grudge
俄语:питать вражду
日语:恨みを抱く
西汉景帝时期(前150年),梁王刘武因未能继承皇位,对袁盎等大臣"怀恨在心",指使羊胜、公孙诡策划刺杀事件。该案例完整呈现了成语的核心语义:刘武将怨恨隐藏在内心长达一年,最终通过极端方式进行报复,导致朝廷震动。此事件被载入《史记·梁孝王世家》,成为成语的典型史实证言。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8章写道:"金家户族里一些有头脑的人,都忍不住纷纷议论这件事了;回想当年金光亮弟兄几人闹世事的场景,人们又对田福堂的权势怀恨在心",通过描写乡村权力斗争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了成语在当代叙事中的表现力。英国历史学家金志霖在《英国十首相传》中应用该成语描述政治斗争:"权力之路被怀恨在心的国王和嫉妒的政治对手所堵塞",显示其跨文化语境下的适用性。
从明代至当代,该成语保持语义稳定性,但应用场景有所扩展:
古代语境:多用于刑事案件的供述文书(如《警世通言》案例)或个人恩怨描写
现代语境:扩展到政治斗争、职场竞争、国际关系等领域,如"怀恨在心的政客暗中破坏改革"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注意该成语与"耿耿于怀"的差异:前者强调报复意图,后者侧重情感记忆。例如"他对落选耿耿于怀"仅表示难以释怀,而"他对落选怀恨在心"则暗示可能采取报复行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