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即慈溪县城之简称,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据史书记载:汉大儒董仲舒六世孙——东汉孝子董黯,幼丧父,养其母,笃孝且敬。母疾,思饮溪水,远莫能致。孝子筑室溪旁,汲以进饮,母疾遂愈。于是以慈名溪,以溪名县。[3]
慈城古县城
慈城历史悠久,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活动。
夏、商、周时,按《禹贡》九州之说,今之慈溪,为扬州之域。
春秋时,慈城境属越国,称句余。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并吴,越王勾践在今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建句章城。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现境遂为楚国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吴越之地设会稽郡,治在吴州(今苏州市),领县二十六,句章为其一,治在城山渡句章城(今慈城镇)。
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初,今慈城全境一直属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县置鄞州、姚州,慈城境属鄞州。
唐武德八年(625年),废鄞州,更置鄮县,今慈城镇属鄮县地。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鄮县为鄮、慈溪、奉化、翁山四县,以地属四明山区,设明州以统之。慈溪建县,隶属江南东道明州,县治设于今慈城镇浮碧山下。
唐乾元元年(758年),隶属浙江东道明州。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国以明州为节镇,置望海军,慈城属明州望海军。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属明州,隶两浙路。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属明州,隶两浙东路。
庆元元年(1195年),属庆元府,隶两浙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庆元路。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慈城属明州府。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慈城属宁波府。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因县令失官印,改慈溪为“慈谿”,仍属宁波府。
清,仍属宁波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
民国3年(1914年),隶属会稽道。
民国36年(1947年),境内建有孝中镇、江屿乡、云湖乡、汶溪乡(部分)等乡镇。
1949年5月24日,慈城解放。
1950年4月,孝中镇分为孝东镇、孝西镇,江屿乡划分为赭山乡、黄山乡、半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