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截然不同"由"截然"与"不同"组合而成,"截然"释义为界限分明的状态,整体意为两种事物间存在不可逾越的差异。该成语强调比较对象之间的本质区别,常见于文学创作与学术论述中,用以构建鲜明的对比关系。在中文语义网络中,与"大相径庭"(侧重矛盾性差异)、"天壤之别"(强调程度悬殊)形成近义梯度。
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宋代儒学著作,陆九渊在《与王顺伯》中以"判断截然,有不可民者矣"阐述思想分歧。至近现代文学时期,鲁迅在1925年发表的《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用"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揭示代际认知差异。茅盾在《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中对比文学作品时,亦采用"《啼笑因缘》和《火烧红莲寺》也截然不同"的表述。
在句法结构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用法:
作谓语:"城乡发展模式截然不同"
作宾语:"形成截然不同"
作定语:"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
成语要求比较对象至少为两个主体,且多用于陈述客观差异,不适用于单数事物描述。书写时需注意"截"的正确写法,避免误作"极"或"节"。
在文学创作领域,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中出现'水与杯的概念截然不同'的跨文化认知描写。现代汉语应用中,公务员考试曾设置"两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语境判断题。日常生活场景中,"乡村景色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是典型用法。
近义词体系包含:
天壤之别(程度差异)
迥然不同(视觉差异)
泾渭分明(界限清晰)[1]
反义词体系包括:
半斤八两(本质相似)
一模一样(完全一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