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世纪,来自库克群岛和塔希蒂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乘坐独木舟来到新西兰。到12世纪,全国已分布了许多定居点。1350年起,毛利人在新西兰定居。 新西兰毛利人
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扬松·塔斯曼在远洋冒险中发现新西兰的西海岸区,但在企图登陆时遭到毛利人的攻击而迅速离去,但他以荷兰一个地区的名字命名这块土地为Nieuw Zealand,他绘制了部分西海岸地区的地图,但并未在此登陆。
1769~1777年,英国库克船长先后共5次到新西兰,此后英国向新西兰大批移民并宣布占领。随后,捕捞海豹和鲸鱼的人们也来到这里,传教士也很快接踵而来,定居点开始逐渐建立起来了。 詹姆斯·库克舰长登陆后正在与毛利人交流
1840年,新西兰估计毛利人口为10万人,大约2000名欧洲定居者(毛利人称其为Pakeha,白人)分布在沿海地区,新西兰那时没有全国政府或全国领导人,毛利人和白人团体请求英国提供某些保护以及法律和秩序。
1840年2月6日,英国迫使毛利人族长签订《威坦哲条约》,该条约使新西兰成为英国的自治殖民地。这个条约被认为是新西兰的建国文件,该条约使早期开拓者有权在新西兰定居并允诺毛利人按其意愿继续拥有他们的土地、森林和渔业,该条约说明毛利人将对土地及生活方式自己做出决定,并答应建立一个政府,使全体人民过上和平法制的生活。该条约亦确立了新西兰人享有英国公民的权利,该条约仍然是“现行文”,且是新西兰涉及民族关系方面很具争议的话题。此条约签署后,更多的人开始来到这里定居,多数人去南部岛定居,那里的土地适合耕作,在奥塔哥和西海岸地区还发现了金矿。 《威坦哲条约》签署现场
1854年,新西兰议会成立。1856年,新西兰成为英国的自治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