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1月31日,欧文·朗缪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3]
1892年,由于保险业务的拓展,欧文·朗缪尔的父亲被派往法国巴黎工作,全家也搬到巴黎。[22]
1895年,随同已获化学博士学位的大哥亚瑟(Arthur)回到美国费城,进入栗树山高中学习。[3]
1896年,进入帕莱特工艺学校学习。
1899年,从帕莱特工艺学校毕业;同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矿业学院冶金工程专业学习。[3]
1903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同年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
1904年,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成为欧文·朗缪尔的博士生导师,并确定他的博士论文研究题目为“不同气体在受热灯丝附近的反应”。[3] [23] 共5张 欧文·朗缪尔
1906年,从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毕业;同年回到美国后进入新泽西州斯蒂文斯工学院化学系,成为该系第三名教师。[3]
1909年,受威利斯·惠特尼(Willis Whitney,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创始主任)邀请到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做短期研究,并接受了通用电气公司正式任职邀请。[3] [22] [25] [26] 欧文·朗缪尔接受诺贝尔奖
1918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3] [13]
1921年,登上马特洪峰。[24]
193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业化学家;同年,担任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实验室副主任。[2] [22]
1934年,偕夫人环球之旅,期间途中到访中国。[7]
1935年,被选为斯克内克塔迪市议会议员候选人。
1950年,退休后继续担任通用电气公司的顾问。[3]
1957年8月16日,因突发心脏病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去世,享年76岁。[10]
科研综述
欧文·朗缪尔最早的成就之一是在照明领域。在威廉·柯立芝博士研制出钨丝拉丝白炽灯之后,欧文·朗缪尔进一步研制一种改进的灯——一种充气灯,非真空灯,提高了照明效率。充气灯取代了弧光灯,通过提高效率增加了电力照明的使用,后来的白炽灯虽然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改进,但威廉·柯立芝的钨丝和欧文·朗缪尔的气体填充仍然是白炽灯的两个基本元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