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见于明代醒世居士所著《八段锦》第七段:“以假作真,毫无顾忌,致我割破恩爱,妻子逃亡”,描述人物因行为放纵导致家庭破裂的情节。明代小说《八段锦》等文献亦有使用记录。
“毫无顾忌”属动宾式成语,由动词性短语“毫无”与名词“顾忌”构成。其语法功能包含:
作谓语:直接描述主体行为状态,如“她对做错了这个零件毫无顾忌”
作定语:修饰名词时需搭配结构助词,如“毫无顾忌的态度”[1]
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通过具体场景展现语义:
余华《活着》通过“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塑造人物不拘小节的形象[1]
高阳《胡雪岩全传》使用该成语突显角色在商业决策中的果断特质
现代语境中,“很少小女孩能毫无顾忌地碾死昆虫”体现了行为与心理的反差
与“肆无忌惮”相比,“毫无顾忌”更强调心理层面的无拘束感,而前者侧重行为放纵程度[2] 。《八段锦》第七段用“以假作真,毫无顾忌,致我割破恩爱,妻子逃亡”阐释“毫无顾忌”的典故。
“明目张胆”则特指公开挑衅行为,如郭沫若著作中“明目张胆地攻击”的表述[1] ,与“毫无顾忌”隐含的潜在性有所区别[2] 。
英语中“without a qualm”与“stick at nothing”均能对应其核心语义,但前者多用于描述心理状态,后者更贴近行为层面的放纵。日语译作“遠慮会釈もなく”,直译为“没有客气与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