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羌地。汉元始四年(4年),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西海郡”,辖海晏、刚察等地区。后因王莽篡政纷乱,郡邑废弃。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复置“西海郡”(以上见《西宁府新志》)。晋和十六国时(265-420年),设置西平郡,海北州属西秦、北凉、南凉统治(见《甘肃通志稿》)。 海北州风景
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击败吐谷浑伏允主力后,又设置“西海郡”,郡治多至伏俟城,海晏、刚察仍属其管辖(见隋书)。唐贞观五年(631年),设置米川县,辖门源地区。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徙吐谷浑诺曷钵于浩门水南。唐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占据青海,海北州属其域(以上见《甘肃通志稿》)。元朝设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海北州归其管辖。
明洪武八年(1378年),设安定、阿瑞二卫。海北州在二卫辖境。明正德四年(1509),东蒙古酋长亦不刺阿尔秃斯起兵反抗蒙古达延汗,兵败后,率残部万余人流入青海湖及海西一带驻牧,随后他们攻破塞外4卫,史称“西海蒙古”。明嘉靖年间,东蒙古俺答汗第三次移牧青海。明崇祯年间,驻牧新疆的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进兵青海,取代东蒙古在青海的统治。清顺治十一年(1654),固始汗逝世后,青海蒙古置为左右两翼,作为诸子的领地,海西部分地区也包括在内。清雍正元年(1723),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起兵反清,雍正二年(1724),清朝平息罗卜藏丹津事件。清廷采纳年羹尧的奏议,用“分别游牧”的办法,于雍正三年(1725),将青海蒙古族分为2翼5部29旗,划定游牧地界,互不统属,不得相互往来。[30] 同时,筑起了大通(今门源县城)、白塔(今大通县城关镇)、永安(门源县城西北55千米处)3城,在今门源县城设“大通卫”,辖永安营和白塔营,属西宁府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