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环境中的任何事物都会存在多样性,宏观来讲,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存在多样性;直观来讲,生物种类、商业产品存在多样性;微观来讲,同一物种的遗传基因存在多样性。各种层面的多样性通常会保持动态平衡,其中有些会被淘汰,也会有新生的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式出现。多样性一直常见于生态学名词,如: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对生物系统(biological system)所有组织层次(例如分子、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生物群区,等等)中生命形式的多样化的统称[1] 。换言之,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所组成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由于生命在基因、细胞、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等任何一个层次上都不止一类,因此,多样性是生物系统的基本特征。
通常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含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另有学者认为还需要加入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第四个层次。在公众日常语境中,生物多样性一般特指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生物系统维持其功能和过程的必要保证,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2] 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遗传多样性是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对于一个物种而言,其遗传多样性越高,可提供环境选择的基因愈多,相对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就愈强,也愈容易保障物种的生存及演化。
遗传多样(genetic diversity)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层次,指的是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成中遗传特征的多样性,它不同于遗传变异性(genetic variability),因为遗传变异性描述的是遗传特征变异的趋势。遗传多样是种群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方式,因为在一个种群中,如果某些个体具有更适应环境的等位基因变异,就会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3] [4]
物种多样性,也称物种歧异度,是指一定区域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和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两个方面的含义。物种丰富度是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目的简单描述;物种均匀度则是对不同物种在数量上接近程度的衡量。通常,公众语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多仅包含物种丰富度层面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