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动物门是动物界的1个门,该门动物为两侧对称、分节的裂生体腔动物,有的具疣足和刚毛,多闭管式循环系统、链式神经系统。已知的环节动物约有13000种。常见环节动物有:蚯蚓、蚂蟥(又称水蛭)、沙蚕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共同构成关节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环节动物
2023年,国际科研团队在英国威尔士中奥陶世地层中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城堡滩生物群,发现有 170 多种生物,其中包括环节动物等多个动物门类。[4]
身体形态结构
身体分成许多形态相似的环形体节。体壁有3胚层构成,具有真体腔。真体腔是由体壁中腔层和肠壁中腔层围成的腔。
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刚毛有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而成,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疣足是体壁的向外凸起,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体连接处也无关节,是多毛刚的运动器官。
身体分节(metamerism)
环节动物身体分成许多形态形似的体节。体节之间有双层隔膜存在,各节内形成小室。神经、排泄、循环系统按体节重复排列。
存在下面两个情况:
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基本相同,如蚯蚓。
异律分节:有些种类,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明显不同,如沙蠋。
形成真体腔(true coelom)
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囊发育而来的。第一次出现的体腔是线形动物的假体腔。而真体腔是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
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①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②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③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完善的循环系统。
④为身体出现分节现象提供了基础。
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
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形成,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
疣足: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体连接处也无关节,是多毛纲的运动器官。
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环节动物的循环系统是一种较高级形式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血管、环血管及微血管组成,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