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通过文章、诗词等文字载体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最早见于《论语·颜渊》曾子所言:"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体现出儒家将文学交流视为道德修养途径的价值观[1] 。明代朱权《荆钗记》第二折"君子讲学,以文会友"的表述,印证了其在古代文人社交中的规范作用。
语法结构:偏正式短语,前两字"以文"作为方式状语修饰后两字"会友"
句法功能:可作谓语("文人雅士常以文会友")、宾语("践行以文会友")、补语("相聚以文会友")
感情倾向:虽列为中性词,但在实际应用中多体现积极社交意义,现代词典常标注含褒义用法
近义表达:诗酒唱和、笔墨之交、文字知音
反义对照:酒肉朋友、声色犬马、市道之交
辨音提示:"会"读huì而非kuài,"友"不可误写作"有"
古代文献中,宋代柳永《女冠子》"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将之与消暑雅集结合。唐代祖咏《清明宴》"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则突出其道德教化功能。元杂剧《荆钗记》通过"君子讲学,以文会友"的台词展现文人交往规范。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邀集谢安等41人于兰亭举行修禊诗会,创作《兰亭集序》,成为"以文会友"的典范。唐代李白与杜甫虽性情迥异,却因诗文相惜结为至交,印证"君子和而不同"的交友观。韩愈与门生张籍亦通过诗文切磋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1] 。
百度贴吧"文友吧"以"以文会友"为宗旨,设置小说散文、诗词创作等板块,用户通过发布落叶诗、藏头诗等作品实现文学社交。广州番禺区公益活动设置"致知力行,以文会友"摊位,通过古诗接龙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体验传统文化交友方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