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箭连中双兔
宸游经上苑⑴,羽猎向闲田⑵。
狡兔初迷窟⑶,纤骊讵着鞭⑷。
三驱仍百步⑸,一发遂双连。
影射含霜草⑹,魂消向月弦⑺。
欢声动寒木⑻,喜气满晴天。
那似陈王意⑼,空随乐府篇⑽。[1]
⑴宸(chén)游:帝王之巡游,此指天子游猎。苏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主第山门起灞川,宸游风景入初年。”上苑:上林苑,在今陕西长安、周至、户县一带。《新唐书·苏良嗣传》:“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
⑵羽猎:帝王出猎,士卒负羽箭随从,故称“羽猎”。《文选·宋玉〈高唐赋〉》:“传言羽猎,衔枚无声。”李善注引张晏曰:“以应猎负羽。”闲田:指无主之田;无人耕种的荒地。《孔子家语·好生》:“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也。”
⑶“狡兔”句:典出《战国策·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狡:狡猾。窟:洞窟,这里指窝。
⑷纤(xiān)骊(lí):古骏马名。《艺文类聚》卷九三引三国魏曹丕《与孙权书》:“所遗吾纤骊马……朕之常所自乘,甚调良,善走,数万疋之极选者,乘之真可乐也。”讵(jù):岂,怎。
⑸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周易·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
⑹含霜草:意指清早草上的霜还未融化。
⑺向月弦:拉开后形状如满月的弓弦。
⑻寒木:泛指寒天的树木。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靡靡见虚烟,森森视寒木。”
⑼陈王:指三国魏曹植。曹植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唐夏侯审《咏被中绣鞋》:“陈王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
⑽乐府篇:指曹植的《名都篇》。[2][3]
天子游猎经过上林苑,士卒负羽箭走向荒田。
三窟之狡兔奔跑快捷,骏马追赶岂用得上鞭。
网开一面更衬出百步神技,一箭射中双兔连。
清晨兔影映在含霜草上,魂魄消于如月弓弦。
欢呼声惊动寒天树木,洋洋喜气溢满了晴天。
哪像陈王那样子,只能把射猎场面寄于诗篇。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〇编入“省试”类,当为作者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的试律诗,但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考证。[2]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上似乎有些类似曹植的《名都篇》。首联写天子的狩猎队伍,从皇宫出发经过上林苑到达目的地——闲田。“闲”字至关重要,它说明了天子狩猎不是在良田上举行,不扰民,不害农。二三联写射兔过程,描写了一个热闹紧张的场面,其中“一发遂双连”是直点题目。四联从人、弓两方面描写射猎场景:上句言狡兔,“含霜草”意指霜还未化的清晨时分;“向月弦”,状写弓被拉得极满,如满月,这是借弓称美皇帝的技艺。五联是承上联而来,“欢声”、“喜气”都是对御箭连中双兔的说明,“动寒木”和“满晴天”,极言随从者称颂山呼之声。尾联以议论作结,犹言吾皇实有武技,胜于只在诗篇中空见射猎之事的陈思王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