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音是指语言中一些音韵简化和误读现象。可以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不同程度懒音化现象。而且呈现的变化和地区口音、地方媒体效应有很大的关系。同族语系中,发达地区严重于欠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有很大程度上的同化效应。
在中国,主要是指粤语,吴语,闽南语,北京话等方言里一些音韵简化和误读,各方言懒音情况参差不齐。
1、生理懒音,是发声器官的障碍;例如:上颚下塌、嘴巴、盖合不全、舌头短、呼吸气量浅等。
2、习惯懒音,则从小被大人忽略咬字吐音要正确,于是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待到希望矫正又力不从心。
北京话有“儿懒音”,在语流中把声母为舌尖擦音的音节说成含混的“儿”。如:
老师好 → lao shi hao → laor hao
告诉你 → gao su ni → gaor ni
就是他 → jiu shi ta → jiur ta
声母简化: 如上海话,原普遍分尖团音,城区退化严重;
声母脱落: 疑母脱落现象十分普遍,上海话自称代词“我”ngu,少数青年发音时疑母脱落发音成wu这种绝对错误的音。其它汉字如“环”等;
声母相混: 另外,清浊相混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期”、“帆”等;
声母误读: 如上海有人会把“如”读成“lu”,而对应普通话“r”的吴语音白读为“ny”、文读为“z”,所以“如”应为“zy”。
其他还有:
穗:应与“随”同声韵母,而不是与“虽”;
乎:同“湖”,不同“呼”
墟:同“区”,不读“虚”
俘孚:同“夫”,不读“浮”
栖:读“西”,不读“妻”
溪溪:读“欺”,不读“嘻”
奚:读“姨”,不读“嘻”
魁:读“窥”,不读“葵”
佩:读“倍”,不读“配”
携:读“姨”,不读“歇”
疵:念“慈”,不读“雌”
期:读“棋”,不读“欺”
鲸:读“勤”,不读“京”
绥:念“虽”,不念“随”
涛:念“桃”,不念“滔”
酣:念“含”,不念“汉”的平声
辑:念“七”,不念“寂”或“接”
帆:念“凡”,不念“翻”
俭:念“健”,不念“简”
叛:念“伴”,不念“判”
背:除了表示脊背和背在身上的动作以外,均念”倍”(如”背叛””背光”)
雀:声母是“资”,不是“次”
询荀:念“新”,不念“寻”“旬”
况:要读“荒”去声huaon,不读“框”去声khuaon
迫:念“百”,不读“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