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作为"统一战线"的同义表述,具有以下语言学特征:
汉语拼音标注为"lián hé zhàn xiàn",繁体字写作"聯合戰綫",属四字格复合名词
核心定义为"不同政治力量为实现共同目标组成的政治联盟",在汉语语境中特指无产阶级政党联合其他阶级或政党的斗争策略
具广义延伸义,可指代"相互联结的各种团体"形成的协作关系
1921-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形成具体实践:
工人运动方面: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宣言,明确提出"联合成一个阶级战线"的政治主张,确立共产党在170余个工会组织中的领导地位[1][2]
政策制定方面: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首次以正式文件提出联合战线主张,同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首个统一战线专门文件《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3]
组织形式方面:通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成立)等机构,联合国民党及无党派人士开展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1月)等斗争[1][2][3]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中国化体现:
源于列宁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提出无产阶级应与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临时联盟
陈独秀于1922年5月首次使用"联合战线"作为英文"UNITED FRONT"的译名,后经中共二大文件改译为"统一战线"固定使用[4]
经历了从"民主联合战线"(1921-1927)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的术语演变,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统战策略的调整[4]
包含多领域统一战线建设:
农民运动:彭湃1922年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推动建立农民组织[1][2]
青年工作: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联合成一个阶级战线"的纲领[2]
妇女运动:1921年中共中央改组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推动妇女参政运动[2][3]
思想战线:1922年李大钊发起非宗教大同盟,联合各界人士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