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阮朝成泰帝成泰二年四月初一[10] (1890年5月19日),胡志明(幼名阮生恭、青年名阮必成,还有诸多时期的化名,本词条统一称胡志明)出生于乂安省英山府南坛县金莲乡黄筹村(今越南乂安省南坛县金莲社黄筹村)[28] 的外祖父家中。父亲阮生辉(又名阮生色)于成泰十三年(1901年)科举考中副榜,以教书维生;母亲是农民。[1] 共2张 胡志明的出生地与早年居住地旧影
胡志明在父亲居住的、距黄筹村2公里的金莲村(今南坛县金莲社金莲村)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28] 。阮生辉担任过几年县官职务,因不愿向法国殖民者献媚而被罢官。阮生辉后迁至越南南部当汉方医师。受家学影响,胡志明本人的汉语官话说得极为流利,仅略带广东口音,亦会流利粤语。他从小学习汉文诗书,后又学习拉丁化越南国语(参见词条越南语)。[3]
在越南人民遭受殖民奴役的岁月里,胡志明的家乡乂安省是抗法斗争蓬勃发展的地区。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早期领导人潘佩珠就是乂安人,与阮生辉素有交谊。胡志明的姐姐阮氏清和哥哥阮生谦都曾参加抗法爱国运动,遭到监禁和流放。因此,胡志明少年时受先辈爱国思想薰陶,怀有抗法救国志向。成泰十七年(1905年),他进入顺化国立学校读书时,已经开始参加了秘密的反法活动,为爱国人士传送情报。[3]
维新四年(1910年),胡志明辍学到潘切,在育青私立学校当教师。维新五年(1911年)10月,胡志明在西贡市(今胡志明市)培训海员和海运工人的“百艺学校”学习三个月。同年底,胡志明化名阿三,到法国联合运输公司的商轮“拉图什·特雷维尔”(Latouche Tréville,一译拉都舍·特莱维勒)号上当厨师助手,远涉重洋,去海外寻求救国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想出去,看看法国及其他国家。在看看他们怎么做之后,我会回国帮助我们同胞。”[5] 期间,胡志明遍历法国、英国、美国、德国、阿尔及利亚与刚果等国,靠做伙食管理员、帮工杂役、烧锅炉工人、旅馆待役、园丁、洗印照片等工作维持生活。[3] 1911年的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