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县名由来有二:一为县城东3公里之山一芦山而得名(民国版《芦山县志·山川》:“芦山在东十里为始阳山分支,如芦根倒地”);二或“卢”与“芦”古为通假字。[8]
早在四千至一万年前,芦山已进入农耕时代。[3] 芦山县行政区划图
夏,为梁州之域。
商,为氏羌地。
周,属雍州。春秋战国,为青衣羌国地。战国后期,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灭蜀后,推行郡县制,[8] 置青衣县,[3] 后废。
西汉,高后六年(前182),重开青衣道,治地在今芦阳镇,属蜀郡。元鼎六年(前111),置青衣县,隶沈黎郡(今汉源)。天汉四年(前97),废沈黎郡,入蜀郡,置西部两都尉,青衣为都尉治地。东汉延光元年(122),改蜀郡西部都尉为蜀郡属国都尉,置督尉府于青衣。阳嘉二年(133年),改青衣县为汉嘉县。中平六年(189),改蜀郡属国为汉嘉郡,汉嘉县属之。
蜀汉章武元年(221),改汉嘉县为阳嘉县,时汉嘉郡领阳嘉(芦山)、徙阳(天全)、严道(荥经)、旄牛(汉源)四县,阳嘉县为郡治地。
西晋,阳嘉县复名汉嘉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置始阳县,治地在今龙门乡古城坪(另一说治地在雅安多营),属蒙山郡。蒙山郡领始阳、蒙山二县。
隋仁寿元年(601),置卢山镇。三年(603)改镇为县,名卢山县,属邛州。四年(604)改属雅州。大业三年(607)合雅州、邛州置临邛郡,卢山县隶之。
唐、宋,仍名卢山县。初属雅州。开元三年(715)雅州改置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置卢山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雅州,卢山县隶之。
元至元二十年(1283),改卢山县为泸山县,仍属雅州。大德二年(1298)属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安抚司。
明洪武六年(1373)十二月,改泸山县为芦山县,隶雅州。明末农民大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一1646),芦山县属之。
清,张献忠起义败亡后,芦山既有义军残部和南明军队,又有南下清军和吴三桂部队,反复争夺;还有近邻高、杨土司乘机攻掠,但仍属南明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