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千年即有人类聚居。
西周时,今境西部为郡国地,中部名白羽,春秋后期改称析,为楚邑。 西峡县政区图
秦,汉置析县,县域延及今淅川县南部。
南北朝后期,西魏于今域置中乡县。
隋统一中国后,改中乡为内乡。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今西峡境设内乡、菊潭二县,隶于山南东道邓州南阳郡。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废菊潭入内乡,县域由西峡延至今内乡县城一带。
由秦迄金,县治均在今西峡县城,元初(一说金末),县治始由今西峡县城迁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原县城改名峡口镇,设巡榆司。明、清沿袭旧制。民国废巡榆司,于西峡境设区(镇)、乡,仍为内乡县属。
1948年,西峡解放,从内乡析出建立西峡县。
1949年1月,撤销西峡县建置,复并入内乡。同年12月,西峡重新建县,含原属淅川县之西坪区。
1985年,设1镇、17乡,295个村,3014个村(居)民小组。[35]
西峡县辖3个街道、15个镇、1个乡:白羽街道、紫金街道、莲花街道、丹水镇、阳城镇、回车镇、五里桥镇、丁河镇、重阳镇、西坪镇、桑坪镇、米坪镇、双龙镇、二郎坪镇、太平镇、石界河镇、军马河镇、田关镇、寨根乡。[4] 西峡城区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西与陕西省商洛市接壤,北临三门峡市、洛阳市,东接内乡,南临淅川,伏牛山南麓,东经111°01′―111°46′,北纬33°05′―33°48′。西峡地处“三带三线”:豫鄂陕三省交汇带,古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缝合带,八百里伏牛山腹心地带。
西峡县
西峡处于亚热带向暖湿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830毫米左右,年均无霜期为236.2天,年均日照2019小时,适宜于植物生长,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1%,被誉为“绿色王国”。[42] 西峡夜景
全县森林覆盖率76.8%,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主要珍稀植物银杏、七叶树(娑罗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