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明代成化、弘治两朝为背景,叙写文白字素臣胸怀大志,文武双全,是个极有血性的真儒,不识炎凉的名士,他在游历天下的过程中,一路上除暴安良,济困扶危,相继救得美貌才女璇姑、素娥和湘灵,后皆纳为侧室。入都后,为皇帝及王子治病,显示起死回生之术,后赐翰林。奉诏平定广西苗乱,平叛后又闻京中景王谋叛,立即驱马入京救驾,后赴山东莱府尽除奸党。回京后升官为华盖,谨身两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并以郡主配为左妻。素臣平浙平倭义建新功,天子加礼,号为素父。素臣于是大行其志,遂斥佛道,又东破日本,北平蒙古,南服印度,便拜佛之国皆崇儒术。素臣子孙皆得高官厚禄。[3] 《野叟曝言》
在该书的壬午刊本的序中,序作者追述了他的先人五世祖与作者交往的过程时说:“先五世祖以官事过乐中,邂逅水次,一见倾倒。旋吴之后,文宴过从,殆无虚日。先生亦幸订交于先祖,屏绝进取,一意著书。阅数载,出《野叟曝言》二十卷以示。先祖……亟请付梓,先生辞……先祖颔之,因请为之评注,先生许可,乃乘便缮副本藏诸箧中,……自是什袭者又百有余年矣。乃今夏六月,友程子白海上购是书,……持以相赠,……爰出全书以付余友……”从以上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光绪壬午年(1882年)的“百有余年”之前,应是1782年或更早一点,作序者的五世祖便已收藏了此书的副本。而那时距两人相交时,又已经阅数载了。由此推之,此书之成,大约在1775年到1780年之间,即作者逝世前的七、八年之间。[7]
鲁迅指出,书中的文白就是作者自况。谭正璧也说:“他把自己生平所学的,所欲做的,所梦想的,完全写在《野叟曝言》中了,所以这部小说,乃成了抒写作者才情,寄托作者梦想的工具。”如夏敬渠生平不第,又淹贯诸学,凡经史百家、礼乐兵刑、天文算数之学,都有研究。所以《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也未第,也于各种学科都擅长,书中设计了很多情节,来卖弄自己的这些学问。全书有不少诗见于作者的《浣玉轩集》中,其中第一百四十二回尤多,有《阙里谒至圣庙》《诗礼堂》《孔子手植桧》《谒复圣庙》四首。[4]
关于该书的作者,序云:“《野叟曝言》一书,吾乡夏先生所著也。先生邑之名宿,康熙间幕游滇、黔,足迹半天下,抱奇负异,郁郁不得志,乃发之于是书。”夏先生即夏敬渠。《野叟曝言》为其晚年所作。[4] 作者有感于自身具“登麟阁”之才却困顿科场、终不得志的现状,乃将心中所思所想尽情抒发于笔端,虚构了书生经历一番磨难曲折之后飞黄腾达的故事,以稗官之笔轰轰烈烈的演绎了一场虚拟的“黄粱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