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之名缘由,与襄阳类似。而且,耒阳得名,还不只是第一种命名方法,包含了第二种因素。耒阳的耒字,源于一种叫耒的农具,这种工具,传说是神农炎帝在耒河边发明的。这是个重大事件,耒的发明,推动了农耕文明。人们为纪念炎帝,就把这条河流取名耒水,耒水岸边还有耒山。后来,秦始皇在湖南设置五个县,耒水两岸辽阔的土地,成为耒县。又因县城在耒水北面,改名耒阳县。以耒命名地名的县市,全国只此一处。[53]
耒阳建置很早,在夏商属荆州,战国时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耒县,因耒水而命名,隶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以其治位耒水之北,更名耒阳县,隶属桂阳郡。
王莽新朝开凤元年(14年),改耒阳县为南平亭,隶南平郡(桂阳郡改)。
东汉建武年间(25~26年),废南平亭,复耒阳为县,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豫州”据荆州,取桂阳,耒隶之。蜀汉(222年)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章武二年(222年)八月荆襄属吴,耒阳仍隶桂阳郡。吴孙亮(252~258年)析县地为新宁、新平、梨阳、耒阳四县,耒阳属桂阳郡。
西晋(256~316年)耒阳仍隶桂阳郡,初属湘州,复属荆州。改梨阳县为利阳县,仍属湘东郡。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撤利阳并入耒阳,隶桂阳郡,属江州。
南北朝时,南朝宋、齐至梁天正元年(420~551年),耒阳县隶桂阳郡,属湘州。梁元帝时(552~554年),迁耒阳县治于列敖山口,改隶湘东郡,上属湘洲。陈朝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