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首次推出五部中开本的“小人书”,名为“连环图画”。其中,《水浒传》、《说岳》等三部,为其一人所绘。当年,陈二十余岁,正值盛年,画风泼辣神速,是一位高产的画家。连环图画的问世,曾轰动一时,人们争购传阅,一再重版。因之,也得到各烟草公司广告部的重视。他们重金购置陈氏的画稿,编印烟画。陈氏遍遂组织弟子多人,在其指导下,绘图、着色;定稿,统一印盖“丹旭”、“丹旭之印”或“陈丹旭印”的图章,制版印行。他为南洋、华东和江南制造厂绘制的《三国》、《水浒》、《说岳》等烟画,是由已发行的连环国画改画而成。前图后文,成本大套、蔚为壮观。在没有出名之前,曾经在烟草盒上画过连环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烟画。[1] 共2张 陈丹旭的烟画
一向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商人投机的“伎俩之作”,也是一种哄小儿的“儿童玩物”。它的形式,俗不可耐;它的内容,良莠不齐;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它们的绘制者,应该都不属于“有作为的画家”行列;这些“雕虫小技”,实在难与名家大师为伍。所以,这些作品多无署名落款,更无时日可考。要搞清楚,那些烟画是何人绘制,着实有些难度。
民国时期,连环画开始以比较规范的形式在中国出现,当时,连环画俗名“小人书”,它的正名叫“连环画”或“连环图画”。不过,“连环画”这个名称在先。
那时,连环画流行起来后,人们看到这是一种既有文字又画满“小人”的书,于是,才被形象地直呼为“小人书”了。
其实,“连环画”这个名字更有道理,因为,这种书是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把一幅幅图画连续起来,按照先后顺序来表达故事的前后过程,称之为“连环画”,更能展现出它的特征。
以连环形式的图画,很早就有了,比如五代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用一连5个画面,描绘了韩熙载夜宴宾客时纵情声色的5个场面。宋朝的木版《妙法莲花经》插图,也是连环形式的图画。
清末和民国初,各地以单张连环形式的年画开始流行,这种年画连续起来描写一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贴在墙上,饶有趣味。
民国初期,各种单本石印画刊纷纷涌现,如天津的《醒华》和《醒俗》画刊,北京的《浅说画报》和《图画日报》,上海的《点石斋画报》和《大共和星期画报》等,这些画刊看图知事,既好看又通俗,极受欢迎。这就是连环画的前身。
连环画源自古典小说的“回回图”。所谓“回回图”,是明清以来古典小说的插图,它是每回一图,或每回多图,甚至每页一图。回回图应是连环画的雏形。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看到了连环画具有巨大的市场,于是率先创造出第一套连环画册,并在书内写上了“连环图画是世界书局所首创”的话。于是,“连环图画”这个名字就问世了。
这套连环画包括6种,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有《三国志》、《水浒》、《西游记》、《封神榜》、《说岳全传》和《红楼梦》。绘画者是陈丹旭,他成为中国第一位连环画画家。
这第一套连环画中的《连环图画三国志》分24集,每集32幅图,总计700余幅图,其画法采用的是国画笔法,绘制十分精美。尤其让人感兴趣的是,连环画的封面上写着“男女老幼,娱乐大观”8个字,旗帜鲜明地表明连环画大众通俗的艺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