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莫饭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是壮族为"三月三"节日特制的传统食品,又称壮粽,是一种大粽粑[1] [2] 。其名称“壮粽”反映了其作为粽类食品的典型特征,历史记载中与壮族农耕文化和节庆习俗密切相关。
制作流程:风莫饭以大粽粑为形制,需将糯米浸泡后与猪肉混合包裹,经长时间蒸煮至熟透。大年夜时,壮族家庭会将煮熟的"风莫"捞出存放,以备正月食用[2]。
节日食用:
三月三期间,风莫饭用于祭祀祖先并作为节日主食,正月十五时,出嫁的女儿需回娘家与父母共食风莫饭,象征孝敬父母并祈求长寿[1]。
正月十五,出嫁的女儿需返回娘家,与父母共同分食风莫饭,子女须吃完以示孝敬。风莫饭是壮族传统食品壮粽的别称,起源于宋代,特指一种大粽粑。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制作风莫饭作为祭祀和食用。正月十五时,出嫁的女儿需回娘家与父母共食风莫饭,象征孝敬父母并祈求长寿。[1][2]
风莫饭不仅是食物,更承载壮族家庭伦理观念。正月十五的分食仪式象征着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与祝福,同时祈求长辈长寿安康[1] [2] 。此外,其制作与食用习俗体现了壮族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及饮食文化的代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