螠虫动物(Echiura)与星虫动物栖息环境相似,但主要以温暖海域沿岸分布为主,少数种类在极地水域也有发现。体长从数毫米至40~50cm不等。螠虫动物大约有140种,身体蠕虫状,不分节,吻不能伸缩。闭管式循环系统。螺旋式卵裂,具担轮幼虫期。胚胎发育早期与环节动物类似。因此,一般认为蟠虫动物是由环节动物多毛类祖先进化出来的一支[1] 。
螠虫动物(Echiura)大约有140种,少数种类在极地水域也有发现螠虫动物体长从数毫米至40~50cm不等。身体蠕虫状,不分节,吻不能伸缩。闭管式循环系统,有1-3对后肾管(少数种类多对),1条腹神经索及1个神经环。直肠末端有1对直肠囊,开口于体腔,可能与呼吸和排泄有关。螺旋式卵裂,具担轮幼虫期。胚胎发育早期与环节动物类似。因此,一般认为螠虫动物是环节动物多毛类祖先进化出来的一支[2] 。
螠虫全部是海产底栖动物,分布在各海域,从潮间带到几千米的深海均可发现,但主要在浅海海底泥沙中、岩石缝隙及珊瑚礁中、或腹足类或海胆的空壳中穴居。已报导的种类约有100种左右。
螠类体长在15mm-500mm之间,多数不超过10cm,呈柱形或长囊形,身体由吻及躯干部组成,如螠(Echiurus),吻是身体前端的扁平形突出物,实际是其头叶,与环节动物的口前叶同源。吻不能缩回躯干内,其边缘向腹面卷曲,中央形成一口道(gutter),表面具纤毛。吻的基部边缘愈合,围绕口形成一漏斗形。吻的端部呈铲状,但有的种吻端部呈双叉型,如叉螠(Bonellia)。吻的长度变化很大,一般短于躯干的1/2,但有的种吻极长,如叉螠躯干长8cm,而其吻可长达1m,一种日本螠(Ikeda)体长40cm,而其吻长1.5m,吻用以取食。
身体一般呈淡灰色或褐色,某些种呈绿色、玫瑰色、或呈透明状。躯干部呈圆柱形,表面光滑,或散布有大量的乳突,或乳突成环状排列。乳突分泌的粘液可形成穴道。躯干部前端腹面具有二枚大的弯曲的刚毛,有的种尾端也有1-2圈小刚毛,这些刚毛也来自刚毛囊,并有肌肉控制其运动,用这些刚毛固着身体及清洁穴道。
螠虫的体壁结构相似于环节动物,体表有薄的角质层(吻沟中没有),上皮细胞基部有色素颗粒,肌肉排列成片状或束状,其纵肌纤维发达。
体腔发达,位于躯干部形成一宽阔的腔,周围有体腔膜,吻部有一些管或腔隙,与躯干部的体腔有隔板相分,但体腔液是相通的。从发生上看,吻部的腔隙来自胚胎期的囊胚腔,而躯干部的体腔来自中胚层形成的真体腔。体腔液中含有球形的体腔细胞,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或色素颗粒。 共8张 螠虫动物门
大多数的螠是沉积取食者,其取食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取食时吻由穴道内伸出,腹面向上,其表面的粘液粘着食物颗粒,再进入口道内,沿纤毛沟送入口内;另一种取食方式相似于多毛类的毛翼虫,如刺螠(Urechis),具有一U形穴道,它的吻很短,取食时躯干前端刚毛之后的一圈粘液乳突与管壁接触,不断分泌粘液,身体不断向后移动,结果围绕身体前端形成一粘液漏斗网,躯干部的摆动引起水流不断通过穴道,水中的食物颗粒粘着在漏斗网上,当食物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网脱离,用吻将之裹成食物球后再行吞嚥。消化道很长,口位于吻的基部,经食道、胃之后为肠,肠高度盘旋,经直肠以肛门开口在身体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