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强暴"由否定副词"不"、动词"畏"及名词"强暴"构成,否定对象特指强制暴力统治与凶残势力。"强暴"在成语中具有双重指向性,既包含政治权力的暴力压迫,也涵盖武力威胁等显性暴力形式[3] 。该成语强调主体在道义层面保持坚定立场,通过"不畏"体现抗争的主动性[2] [4] 。
在具体语境中通常用于赞扬英勇抗争行为,例如描述"记者不畏强暴揭露真相""消防员不畏强暴冲入火场"等场景。成语接龙形式展现其语言活力,如"暴殄天物→物尽其用→用兵如神"等二十组接续组合。现代媒体使用时多与司法公正、反腐倡廉等社会议题结合,强化其现实指导意义[2] [3] 。
《孟子·滕文公下》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标准,"威武不能屈"成为"不畏强暴"的最早思想渊源[1] 。清代《八仙全传》通过叙事手法展现正邪对抗,其中不畏强暴的人物塑造强化了成语的文学表现力。抗战时期该成语升华为民族精神符号,董天知将军率部与日军激战至全体牺牲,用生命诠释成语内涵[3] [4] 。
与"畏强欺弱"构成反义关系,后者指害怕强者却欺压弱者的卑劣行径,两者共同构成汉语评价体系中的道德坐标。"临危不惧"侧重危急时刻的镇定态度,而"不畏强暴"更强调对抗非正义力量的主动性[4] 。在构词方式上,区别于联合式成语"畏首畏尾","不畏强暴"的动宾结构使其具有更强的行为指向性。
教育领域将该成语纳入德育教材,通过虎妹公正执法等现代事例解析其现实价值。司法文书中使用该成语描述证人保护制度,如"完善证人保护机制,确保群众不畏强暴提供证据"[2] 。国际媒体报道中国外交政策时,也引用该成语诠释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