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这两个字出现很早,殷墟甲骨文中有“中”字,西周金文中有“原”字。据古字形分析,“原”就是泉源丰沛、适合生存的地方;“中”字,本义为徽帜。甲骨刻辞多有“立中”之辞,立中就是建旗。由此可知,中即是位居中央、八方来汇的地方,是聚众谋议、定夺大事的地方。[62] 中原古帝之有巢氏
中原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河洛地区,被古人视作“天下至中的原野”[67] 。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国语·越语上》:“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这些是“中原”一词最早的出处,意指“原野”。[10] [6] 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化过程中,占据了一体化的核心地位。[53]
“中原”一词最初只是“原野”之意。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书·禹贡》。《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有意识地把中原作为地域名称使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云:“晋、楚治兵,遇于中原。”晋与楚的地理位置分别处于中原之地的南面和北面,“遇于中原”就是相会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这个“中原”的含义,还处于特定的地理称谓和一般性的田野两者之间模糊不清的状况。[62]
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与地理概念的中原并存。比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这里的中原依旧指“原野”。[11]
西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中的“中原”一词仍然有野外之意。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一词作为特定地理区域的意义才最终明晰起来并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里的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与今义基本相同。它直接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一个地理区域。[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