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英国动物学家格雷(John Edward Gray)根据一张跨越重洋来到大英博物馆的豹皮描述并命名了华北豹这一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起初以为来自日本,但经过追溯发现,这张用于定种的豹皮来自一头北京郊区的豹。而日本从来都没有豹的身影。[18]
顽强生存的华北豹,是华北山地最后的大型食肉动物。1867年,格雷在《伦敦动物学会学报》上又描述一个亚种:Leopardus chinensis,意为”中国豹”。依据是洛克哈特博士(Dr. Lockhart)送回英国的头骨。头骨采集地非常明确:北京西部山地林区。同年稍晚,亨利·米尔恩-爱德华(Henri Milne-Edwards,1800-1885)在法国的科学杂志上命名新物种:Felis fontanierii。字面意思是“丰大业豹”。丰大业(M. Fontanier),法国人,时任法国驻天津领事,他在北京周边收集到一张带头骨的豹皮,寄回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9]
到1867年,中国豹在西方世界的物种命名体系里,有了三个学名:Leopardus japonensis,Leopardus chinensis,Felis fontanierii。英国外交官和博物学者斯文豪(Robert Swinhoe,1836-1877)没有理会丰大业豹,将格雷命名的两种合并为“Leopardus japonensis”,是 “华北和满洲的代表形式”。[19]
中国明清两代是前所未有的开发高潮时期。在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动下,人口快速膨胀,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向山区进军。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空前绝后的虎患时代,特别是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到同治和光绪两朝,华北地区的老虎在各种地方志书中几乎销声匿迹——然而并没有彻底灭绝。而华北豹顽强地存活下来。在山西,光绪朝地方志书中有关豹的记载,甚至有增加之势。反复的战乱和饥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豹。[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