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4]
关于造纸起源,大体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发明了纸,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在考古学新发现以前,此说千年来颇为流行。其二认为蔡伦之前的西汉已有纸,主要依据现代考古发现。这是从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出土西汉麻纸(前49年)并提出西汉造纸说承袭下来的观点。1949年以来,两种观点各抒己见。[6] 马圈湾纸
一种观点认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西汉古纸;1957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专家认为,在“蔡侯纸”未发明之前,麻纸的使用价值不大[2] [4] ,西汉是麻纸萌芽阶段,纸产量不大,产地不广,质量欠佳,不足以代替简帛。[6]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2] :1957年在西安市出土的“灞桥纸”基本没有经历过符合造纸要求的切断处理,并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在铜镜下的衬垫物;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出土的“放马滩纸地图”保存在博物馆后,没有机会取样做破坏性化验,因为这张“地图”能在有积水并且死者尸骨都腐烂无存的墓葬中残留下来,专家对“地图”的表面结构分析后认为并不是纸,很可能是帛。[3]
《后汉书·贾逵传》记汉章帝于建初元年(76年),曾令贾逵选20人来教授《左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邓皇后纪》则记载永元十四年(102年)邓皇后赐给前来贡献的方国以纸墨。此时的纸,似已作为书写的载体。[5]
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和帝的皇后邓绥下令郡国进献纸墨。[23] 当时蔡伦出任尚方令,负责御用器物的制造,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各地进贡纸张,为其改进造纸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不仅如此,蔡伦在掌管宫内文书档案过程中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心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22] 蔡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