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张 勒拿河
多数研究者认为勒拿河的名称来自古鄂温克语“Elyu-Ene”,意为大河。早在10世纪,中国辽国已派官员前往勒拿河地区考察。
17世纪,俄罗斯帝国扩张到勒拿河流域,清代文献将其称为列拿河。
1689年清俄《尼布楚条约》谈判划定东段边界时,清朝曾提出以勒拿河为国界,以西归俄国,以东归清朝。但在条约中,则确定大致以外兴安岭为界。[1][2][3]
勒拿河流域位发源于贝加尔山脉的西北麓。于北纬53°—73°、东经105°—130°之间。 勒拿河
先朝东北方向流动,基陵加河和维京河汇入其中。与奥廖克马河会合后,经过最大城市雅库茨克就进入低地区。
接着河流转向北方再汇入右支的阿尔丹河。
在上扬斯克山脉的阻挡下,河流被迫以取西北途径,再吸纳最重要的左支维柳伊河,最后向北注入北冰洋边缘的拉普捷夫海,并在新西伯利亚群岛西南方形成面积3.2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共3张 勒拿河
河道在那里分成七支,最重要的是最东的贝科夫河口。
勒拿河主要分为3段,每段约1450千米:从源头至其支流维季姆河(Vitim)为上游,从维季姆河至阿尔丹河口为中游,从阿尔丹河口至拉普捷夫海为下游。
流域东面是朱格朱尔山脉、维尔霍扬斯克山脉、奥路尔干山脉和哈拉乌拉赫山脉,构成勒拿河与亚纳河、因迪吉尔卡河及流入鄂霍次克海各小河流之间的分水岭。 共3张 勒拿河
流域南面,与贝加尔湖和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的分水岭是贝加尔山脉、雅布洛诺夫山脉及斯塔诺夫山脉。
流域西面与奥列尼奥克河、哈坦加河和叶尼塞河右岸各支流流域的分水岭是契堪诺夫山脉、维柳伊山脉和中西伯利亚高地。
勒拿河流域面积很不对称,在奥廖克马河汇口以上的上游部分,右岸各支流的流域面积约占整个流域面积的70%。
勒拿河上游流经山地、高原,谷深岸陡,高出河面达300米。这些陡坡是在右岸由北贝加尔山形成的。
河谷宽度在1.6—9.6千米之间,但在一些深谷可狭窄到仅213米,多急流石滩,具有明显的山地型河流特征。[1] 共5张 勒拿河
勒拿河在中游变得又宽又深。尤其是在与奥尔约克马河(Olyokma)合流后,水的补给增加了,河的宽度达到1.6千米。
从维季姆河口至奥尔约克马河,勒拿河沿右岸帕通高原的边缘流过,形成一个巨大的拐弯;在有些地方,河谷宽度增加到32千米。谷坡平缓,并为森林染成绿色,河流形成的轮廓分明的台地沿谷坡分布。在河谷的这一段,有一个广阔的氾滥平原,上面小湖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