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回鹘部众西迁至西域交河故城,将其作为军事据点。该事件标志着唐朝对西域控制力的衰退,安西都护府体系在九世纪中叶逐步解体。至九世纪末,回鹘西迁导致交河故城最终废弃,丝绸之路中段军事据点发生结构性转移[2] 。
东南亚地区铜合金冶炼在九世纪形成跨区域流通网络,柬埔寨与泰国出土的金属器物显示标准化生产特征[3] 。中原地区翻砂铸钱技术广泛应用,使唐代"开元通宝"产量显著提升,为宋代货币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北朝时期的高放射性成因铅矿源在九世纪完全退出流通,反映冶金材料体系的更替。
渤海国在九世纪进入全盛期,其五京制度与都城规划体现唐文化影响,现存遗址包括上京龙泉府宫殿基址群[4] 。云南地区南诏国在829年攻陷成都,其太和城遗址出土的佛教建筑构件印证九世纪佛教文化的传播。这些边疆政权与唐朝形成"朝贡-册封"关系,构成特殊的政治生态。
唐长安城在九世纪维持着"三重城"格局,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的空间划分成为东亚都城典范。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其都城遗址属于九世纪历史研究范畴。考古发现的南诏都城排水系统,显示九世纪边疆政权已掌握复杂土木工程技术[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