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百度汉语释义,使用者特指"具体使用欲购买的某种产业用品的人员",强调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终端操作属性[3] 。在组织市场购买决策中,该角色被明确定义为"实际消费或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人"(2024年百度教育)[1] [6] 。
需求发起者使用者在产业采购流程中通常首先识别业务需求,进而提出购置某种产业用品的建议[2][5]。如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基于效率提升需求提议采购新型机械。
技术参数制定者在确定产品规格阶段(2023年产业采购分析),使用者会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设备型号、性能指标等技术参数[7]。例如实验室研究员参与精密仪器的精度标准设定。
在组织采购的七个阶段中,使用者主要作用于:
提出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发起采购流程(2019年生产者市场分析)[5]
确定需要:参与制定产品技术规格[4]
绩效评价:使用后反馈产品体验,影响后续采购决策[7]典型案例如工厂操作工在试用期结束后,向采购部门提交设备运行效率报告。
在产业用户购买中心中,使用者与四类角色形成协作:
影响者:协助制定技术标准的技术人员
采购者:负责商务谈判的专职人员
决定者:拥有最终审批权限的管理层
信息控制者:筛选供应商信息的门禁角色这种多角色协同机制在复杂采购项目中尤为显著(2023年组织市场研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