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钟山诸神,并在钟山之下加祀天寿山神。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订庙坛礼制,形成多种祭祀的格局:分置太岁殿,专祀太岁(木星);新建天神坛、地祇坛和先农神坛;将山川坛更名为神坛。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七月),坛内陆续增建了纛旗庙、神仓、斋宫等,并正式命名为先农坛。[2] 修缮前的先农坛宰牲亭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对先农坛作了较大调整,撤去纛旗庙,将其移建为神仓;改土木建筑的观耕台为砖石琉璃瓦建筑;改斋宫为庆成宫,形成先农坛整体格局。[2]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先农坛成为美国兵营,司令部设在太岁殿。[2]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在神仓设北京坛庙管理所。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元旦,先农坛首次对外开放。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制订忠烈祠祭礼,设忠烈祠于太岁殿,祭祀黄花岗烈士;太岁殿两庑改为礼器陈列所,集中展陈坛庙祭祀礼器。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正式辟为公园,初名先农坛公园。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改名为城南公园。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先农坛内兴建两座新式建筑,一座是以观耕台为底座,上建八角二层的观耕亭,造型仿欧洲古典花园中的玻璃亭;一座是纯欧式的三层钟塔,通称“四面钟”。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先农坛外坛墙全部被拆除,附近建成市场、道路、民居等,坛西成为广场;庆成宫之南辟为先农坛体育场。[2]
1949年7月,育才学校等单位陆续迁入。[2] 1997年,育才学校图书馆从俱服殿搬出。21世纪初,政府投资进行大规模综合修缮,并设立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4]
2022年12月,媒体报道,正阳门城楼和先农坛神仓修缮工程均按计划稳步进行。[9]
2024年4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古迹遗址日”,“北京先农坛神仓建筑群开放暨神仓历史文化展开幕式”活动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神仓院落开幕,这是神仓建筑群移建200多年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10]
2024年12月21日,先农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庆成宫正式开放,这是庆成宫在北京市中轴线成功申遗后,首次向公众开放,也是先农坛范围内又一面向公众开放的古建筑区域。[11] [12]
先农坛共有庆成宫、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神厨(包括宰牲亭)、神仓、具服殿5组建筑群;另有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4座坛台,耤田位于观耕台南。建筑组群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祇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8]